2021年6月19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第117次——“微生物组与大健康”(以下简称“论坛”)在上海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和化学部承办,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单位协办。上海交通大学邓子新、厦门大学焦念志、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岳建民三位院士担任共同主席。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赵国屏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吴清平院士等近百位专家学者线上线下共聚一堂。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致开幕词。岳建民院士在致辞中回顾了我国微生物组研究和团队的发展历程。“微生物组与大健康”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将面向“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围绕微生物组研究前沿和相关重大科学问题展开讨论,服务人民健康事业发展,助力农业、畜牧业、环境等大健康水平提升。 邓子新院士围绕“微生物组与大健康”主题作了主旨报告。他指出,“微生物组学”是综合研究群居在某个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群,依托自身丰富的遗传及代谢功能,与特定环境中的其他生命体或环境因子发生互利或相克作用的新兴前沿学科。这些相互作用的内涵不仅包括微生物群本身,也包括了微生物群与其环境和宿主的相互作用,对人、动植物和环境构成或利或害、或轻或重的各种影响。鉴于早先译为“微生物组学”的名称是从英文Microbiome衍生而来,显著区别于早先出现的“微生物基因组学”(Microbial Genomics)的学科内涵,但其名称又极易混淆,故建议正名为“微生物群系学”,以凸显微生物群体与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学科内涵。目前,该学科已经成为国际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必争“高地”,研究范围日趋广泛,应用导向更加明确,研究中更加注重技术发展和学科交叉融合。我国拥有丰富的生物和环境资源,蕴藏着应用潜力无限的特色微生物群,这为我国开展微生物组与大健康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明显的优势,也为微生物组研究提出了更加紧迫的需求和任务。 从人体、动物、植物和生态系统层面进行集成式、汇聚式、综合性研究,全面解析微生物群系的结构和功能,破解微生物群与宿主或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医疗、能源、粮食、环境等重大问题带来革命性的解决办法,整体提升人类健康水平是当今微生物组科学技术的现实担当和重大使命。学者们就微生物组研究的前沿方法和技术展开讨论,将更好地推动微生物组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赋能我国微生物组与人类健康研究的跨越式协同发展和潜能释放。 实验室李志勇教授在议题二“微生物组与动植物健康”中做了“海绵共生微生物组:结构与功能、互作与响应”的交流报告。
聚焦“微生物组与大健康”中国科学院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第117次在沪召开_交大要闻_上海交通大学新闻学术网 (sjtu.edu.cn)
|